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在保护中传承百年评剧
Add Time : 2015/12/26
2015年11月24晚,可以容纳近千人的宝坻剧院座无虚席,评剧名家新秀纷纷登台献唱,悦耳的丝弦、耳熟能详的唱段、精彩的献唱,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欢呼声久久在这里回荡,这场历时2个多月的第四届“宝坻杯”环渤海评剧艺术节,在多地戏迷的瞩目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纵观评剧百年发展史,曾几度辉煌,又几度衰退。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好评剧,是近年来所有评剧人深深思索的重要问题。 位于京津唐中心腹地的天津市宝坻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因评剧和京东大鼓发源于此,2006年双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宝坻区高举评剧艺术大旗,在文化协同的大棋盘中找准位置、落好棋子,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挖掘、保护和传承评剧,使评剧艺术在宝坻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宝坻作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评剧非遗之乡,卓有成效地抢救、保护和传承、利用好这些财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政府有义务搭建更多的平台,共同把评剧这门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承下去。”宝坻区政府副区长芮永玲诚恳地说。 评剧之乡 底蕴深厚 宝坻是西路评剧的发源地,早在光绪年间评剧就已盛行,从这片沃土中走出了刘小楼、赵丽蓉、赵连喜、孔广山、李福安等众多评剧艺术家,他们把评剧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为推动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百年评剧文化的浸润下,宝坻境内的评剧演出活动日益活跃。1953年宝坻县成立艺术联合总会,大部分评剧民间艺人入了会。1954年举办了优秀剧团汇演,十余个业余剧团演出了《白蛇传》《王贵与李香香》《小女婿》等经典剧目。1965年,组建了首个专业剧团——宝坻县评剧团。1986年,在天津市首届戏剧节上,宝坻评剧团编创的评剧《张妈买驴》荣获诸多奖项。2005年,天津市首家民营剧团新蕾评剧团建立。时至今日,宝坻有近200个业余评剧团队活跃在城乡。 广泛的群众基础,浓郁的艺术氛围,奠定了宝坻评剧的深厚底蕴,形成宝坻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深深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宝坻,几乎人人都可以唱两口评剧,对评剧的剧目如数家珍,对家乡涌现出的知名艺术家引以为豪。 2006年5月,宝坻评剧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宝坻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评剧)之乡”。 深入挖掘 保护评剧 列入“非遗”名录,仅仅是对评剧保护的开始与起步。为了真正让藏于深闺的评剧延续它的生命,焕发它的光彩,宝坻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保护评剧工作。 2008年4月,宝坻区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的评剧普查工作,将《费姐》、《夜宿花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本、影像资料归档,并将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唐庄镇评剧服装道具收录到文化馆,出版了《宝坻评剧》等系统反映评剧发展历史、人物的书籍。 2010年起,建立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0家,全部配备了乐器,聘请教师定期到基地进行专业培训。 2013年,开展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促进公共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研究以评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带动作用。 2014年,成立了宝坻区戏剧曲艺创作研究会,组织创作了《三万三》《农家院的笑声》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作品,并在天津市及全国获奖。 2014年,成立了宝坻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吸纳评剧类人才120人,全年提供评剧类辅导培训500余次。 在此基础上,宝坻还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成员单位组成的评剧艺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宝坻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保护、传承评剧进行深入研究,使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 搭建平台 塑造品牌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宝坻积极搭建评剧艺术展示和交流平台,先后举办了四届环渤海评剧艺术节、六届评剧擂台赛、一届京津冀评剧电视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将近2000名选手参赛,200多名选手获奖。 2014年,宝坻联合京津冀多家区县电视台举办了京津冀地区评剧电视大赛,10场初赛视频及各参赛区县宣传片在京津冀8家区县电视台同步播出,播出覆盖30多个区县,进一步扩大了宝坻在京津冀地区“评剧之乡”的美誉。 2015年“宝坻杯”环渤海评剧艺术节历时2个多月,开展了多项主题活动,吸引全国7个省市500多名票友,国内9家知名专业院团参加各项赛事,超10万人次观看这场评剧盛会。作为压轴节目的专业院团青年演员评剧电视邀请赛颁奖晚会,将在春节前登陆央视“快乐戏园”,与全国观众见面。 “通过举办这些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搭建了评剧艺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推动了评剧艺术的普及与繁荣,也形成了宝坻对外展示自身形象的良好载体,让更多的人通过评剧大赛知道宝坻、走进宝坻,扩大了宝坻作为评剧艺术发源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中心党委书记杨占岭说。 与此同时,宝坻还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电视栏目。2001年7月,宝坻电视台推出了全国首个评剧电视栏目《开心双休日》。《开心双休日》两周一期,每期65分钟,包括“评剧擂台赛”主板块和“走进名家听故事”“走进基层看评戏”两个子栏目,为戏迷票友搭建了登台比拼、开心同乐的舞台。开办14年来,已定期播出300余期,先后吸引全国各地5000余人报名参加擂台赛,近200余名(次)专业演员参与节目,并带动周边300多个业余小剧团兴起。评剧界近百名表演艺术家或二级以上演员担当评委和艺术指导,直接参与观众达3万余人次。2008年,该栏目被收入中国广电蓝皮书,中宣部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说,“《开心双休日》第一期我就来到了宝坻,感受到了评剧这门艺术在宝坻有很强的生命力,我愿意走进群众中,为宝坻评剧发展做点事。” 在栏目的带动下,宝坻评剧多次登陆央视。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快乐戏园》《过把瘾》《一鸣惊人》《戏曲采风》等栏目先后到宝坻录制了“纪念评剧百年《名段欣赏》走进评剧之乡宝坻”等精彩节目,累计在央视播出12场戏曲节目,首播总时长超过15小时。宝坻评剧演员、票友、文艺爱好者400余人次登上央视舞台,打造了很多草根明星和青年优秀演员,“全国十大评剧名票”运怀君获得“过把瘾全国评剧票友群英会”最佳女演员奖,小戏苗李荟杰先后三次走进《快乐戏园》和《过把瘾》栏目,并获得金星奖和优秀表演奖,评剧日益成为宝坻对外传播的文化名片。 走向民间 活态传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群众基础,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沉下去、唱起来,才能走天下。 2010年以来,宝坻依托10家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群众演出活动创造条件。区文化馆下乡辅导的20余个评剧表演队,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小剧团排练。 “手要这样放,眼睛这样看,表情……”日前,在评剧传承基地岳家庄村,评剧名家吴博莉老师正在耐心指导该村业余评剧团演员马玲饰演《卖妙郎》中丫鬟的技巧。 宝坻戏剧曲艺创作研究会会长蒋宝和说:“过去演员大多数都是通过听录音、看光盘学习的,如今我们邀请了很多名家走到群众中去,让这些草根演员经过名师点拨有了‘专业范儿’,提高了业余团队的艺术水平。” 大唐庄村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小剧团有90多年历史,每天村剧院都有身穿戏服的演员排练。“平时除了务农、打工,乡亲们经常围在一起唱戏交流,周边不少村的戏迷都愿意来我们村切磋。”从该村走出的全国名票运怀君说。 宝坻以剧院为点,每逢年节邀请专业院团举办演出活动;以街镇为线,经常组织街镇间的评剧专场演出;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全区24个街镇开展评剧文艺团队大拜年活动;依托全覆盖的村文化活动室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各种演出活动。 此外,宝坻在“百姓大舞台”暑期文艺展演、春节文化活动等全区大型演出活动中,都会组织评剧业余团队参演,还不定期组织区内外评剧爱好者开展“评剧进校园”“评剧军营行”等系列演出活动,既调动了爱好者们的参与热情,又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要。 “保护评剧就是保护宝坻文化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文艺的意见的出台,更加坚定了我们保护和繁荣评剧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凝心聚力,探索和建立一种持续有效的机制,评剧就一定能在宝坻得到活态传承。”区文广局局长康德鸿说。 |